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资料

儿童尿崩症丨失灵的“人体水龙头”

来源:管理员时间:2025-07-16

11岁的小明最近成了校园里的“特殊分子”:课堂上频繁举手要喝水,课间十分钟必往厕所跑,体育课更是抱着水杯寸步不离。起初妈妈以为是孩子贪玩,直到发现他半夜要起夜四五次,喝水量多得像“无底洞”,这才警觉起来。来到内分泌代谢科检查后,小明的每日尿量高达8升以上,尿液呈低渗状态,结合烦渴多饮症状及加压试验阳性结果,最终确诊为——尿崩症。这场“水龙头失灵”的危机,终于找到了根源。 

什么是尿崩症?

人体的“节水系统”由下丘脑-垂体-肾脏共同构成: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如同控制水龙头的阀门,通过与肾脏受体结合,调节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中枢性)或肾脏对其反应失灵(肾性)时,肾脏就像拧不紧的水龙头,导致尿液不受控制地大量排出,这就是尿崩症的核心机制。

为什么孩子会得尿崩症?

(一)中枢性尿崩症(“司令部”故障)

1.器质性因素:头部外伤、颅内感染(如脑炎)、结节病、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肿瘤相关: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

3.自身免疫疾病:淋巴细胞垂体炎等;

4.先天性因素:遗传基因突变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

5.特发性: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

(二)肾性尿崩症(“执行者”失灵)

1.肾脏疾病:慢性肾炎、多囊肾等肾脏实质性病变;

2.遗传性因素:X染色体连锁遗传(如V2受体基因突变)或常染色体突变;

3.药物影响:长期使用锂剂、某些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肾小管功能。

家长如何识别"尿液异常"信号?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尿崩症可能:

✅排尿异常:每日尿量显著增多(儿童>2L/m²体表面积),夜尿频繁(>2次/夜),学龄儿童甚至出现遗尿;

✅口渴难耐:持续烦渴,大量饮水仍感不解渴,尤其偏爱冷饮;

✅脱水预警:饮水不及时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头晕、口唇干裂、皮肤弹性变差等脱水表现。

如何确诊与治疗尿崩症?

(一)科学诊断流程

1.基础检查:采集病史后,检测血/尿渗透压、电解质及垂体激素水平,初步判断尿崩类型;

2.确诊试验:禁水加压试验是关键——通过限制饮水观察尿量变化,注射外源性抗利尿激素后评估尿液浓缩功能;

3.定位检查:垂体核磁共振(MRI)可排查颅内病变,明确中枢性尿崩的病因。

(二)个性化治疗方案

▶ 中枢性尿崩症

1.对因治疗:针对脑肿瘤、炎症等原发疾病,采取手术、放疗或免疫治疗;

2.药物干预:特发性患者首选去氨加压素(弥凝),通过外源性补充“阀门”激素,将每日尿量控制在2-2.5升。

▶ 肾性尿崩症

1.去除诱因:停用可疑药物,控制肾脏基础疾病;

2.对症治疗: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配合低盐饮食减少尿液生成;遗传性患者需长期随访肾功能。

**重要提醒**:患儿需随身携带水杯,养成少量多次饮水习惯,避免脱水风险!

康复与随访要点

小明在规范使用去氨加压素后,尿量恢复至正常范围,终于摆脱了“厕所VIP”的困扰。但需注意:对于病因未明的儿童患者,需每6-12个月复查垂体MRI,以便及时发现隐匿性颅内病变。

尿崩症并非不治之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转发这份科普,让更多家长了解"人体水龙头"的奥秘,守护孩子的泌尿健康!

作者简介

孙佩佩  枣庄市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研究生。2015年进修于上海瑞金医院,2024年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修肥胖专业。兼任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第一届肥胖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枣庄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矮小症、肥胖症、继发性高血压病、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等。

(供稿:孙佩佩    审核:于春梅)

枣庄市立医院 ©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2184号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龙头中路41号(医院本部)、枣庄市新城武夷山北路(新城分院)
咨询电话:0632-3282676(工作时间)、0632-3288020(非工作时间)
预约分诊电话:0632-3690100、3690200
新城分院电话:0632-8076677
你是我们的第5691635位访客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1016号
技术支持:山东英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