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不仅会导致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以及髋部骨折的风险,极大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提到“放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放疗的生物效应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低剂量放疗(LDRT)因其抗炎和调节细胞过程的能力,在治疗良性疾病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骨关节炎(OA)的镇痛治疗中,LDRT正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在欧美国家得到应用。
骨关节炎的治疗:通常首先采用保守方法,例如功能锻炼或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能会考虑接受关节注射或关节置换等侵入性治疗。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不适合长期服药,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对于这类患者,放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且具有无创、无痛的特点,避免了打针、吃药或手术的需要。
为什么放疗能治疗骨关节炎?
一、不是“杀死细胞”,而是“抑制炎症”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伴有滑膜炎、软骨下骨改变及炎性因子的持续释放。低剂量放疗(每次0.5Gy,累计3Gy)被发现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
1.抑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活性;
2.减少促炎因子(如IL-1、IL-6、TNF-α)释放;
3.提高抗炎因子(如TGF-β)表达;
4.改变局部免疫微环境,降低关节腔内炎症活性。
动物实验也证实,0.5Gy辐射可激活线粒体通路,显著降低软骨破坏因子的表达。这意味着放疗不止镇痛,还可能延缓软骨崩塌进程。
二、辅助镇痛、改善局部环境
低剂量放疗还能通过以下机制缓解疼痛:
1.抑制感觉神经传导,降低痛觉过敏;
2.减轻水肿、肌肉紧张,改善局部功能;
3.提升毛细血管通透性与微循环,促进修复。
因此,低剂量放疗不仅是“止痛”,更是在“调节”关节局部环境,让病灶逐步“冷却”。
2018年,德国放射肿瘤学会(DEGRO)将骨关节炎正式列入放疗适应证。目前,LDRT在德国被广泛应用于良性疾病的治疗中。
最新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的一项研究,对69名骨关节炎患者共168个关节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80%的关节在治疗结束时疼痛明显缓解;72%的患者疗效维持超过10周;33%的关节在接受第二轮治疗后获得进一步症状改善。
这些结果表明:低剂量放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的骨关节炎疼痛管理方式,尤其适用于对传统保守治疗反应不佳、又不适合手术的中老年患者。
哪些患者适合考虑低剂量放疗?
适用人群:年龄≥50岁的外周关节(手、膝、髋、肩、踝)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病例。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手术高危因素者。
禁忌人群:局部恶性肿瘤病史、妊娠或育龄期女性(需排除妊娠)、脊柱或骨盆关节炎(红骨髓丰富,潜在辐射风险)、年龄<50岁(因长期致癌风险)。
治疗部位的选择
治疗部位的选择需优先针对症状最重的关节(如膝、髋关节),但需注意脊柱或骨盆部位因红骨髓丰富,可能存在长期风险,目前存在争议,通常不建议纳入治疗范围。每次治疗不宜超过3个关节区域,并在首次治疗后每隔3个月随访评估疗效,再决定是否对其他关节进行后续治疗。
治疗方案:单疗程总剂量:3Gy。 分次方案:6次×0.5Gy/次。 治疗频率:每周2-3次,2-3周完成。首疗程后10周评估疗效,若疼痛没有缓解,可考虑第二疗程。
累积剂量限制:同一解剖区域≤25Gy(终生上限)。
靶区设计:大关节(膝、髋):覆盖整个关节腔、滑膜及周围软组织。小关节(手、足):单关节或区域照射,表面加1cm bolus提高剂量,保护指甲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应用的逐步推广,低剂量放疗借其非侵入性和有效性,有望为更多骨关节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获无痛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吕敏 放疗科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完成放射肿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独立发表论文2篇。兼任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乳腺癌多学科联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供稿:吕敏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