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当你在灯下看书、刷手机,突然一只黑色脑袋、橘黄色 “小蛮腰” 的小飞虫落在手臂上,第一反应是不是 “啪” 地拍死?小心!这只不起眼的 “青腰虫”—— 隐翅虫,可能瞬间变成一枚 “酸性炸弹”,让你第二天醒来 “面目全非”。
隐翅虫是什么?
外形特征:形似蚂蚁却带翅膀,头部黑色,胸腹部呈橘黄色,体长约0.7厘米。
生活习性:白天躲在杂草、潮湿角落,甚至会藏在晾干的被子、衣物里,夜间趋光飞行,尤其爱扑向日光灯。
活跃期:4-9月繁殖,7-8月达到高峰,夏季夜晚最危险。
为什么被虫子爬过会烂皮肤?
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pH值约1-2,与浓盐酸的酸性强度相近),一旦被人拍死或揉搓,毒液接触皮肤便会引发隐翅虫皮炎。
典型症状:暴露部位(脸、颈、四肢)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红斑,密布水疱、脓疱,伴有灼痛、瘙痒感,常常被误认为是带状疱疹。情况严重时会出现糜烂、结痂,愈后可能留下色素沉着。
隐形传播:毒液可通过手、衣物沾染到其他部位,导致 “连锁受害”。
感染风险:抓挠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糜烂、化脓,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数月不退。
这些场景最容易中招
晾晒衣物 / 被子后:虫子藏在衣物或棉被里,使用时爬出接触皮肤。
夜间灯光下:没有关纱窗,虫子会趋光飞入室内,爬过熟睡者的皮肤。
睡眠中:无意识地揉搓、压碎虫子,晨起后发现 “神秘伤痕”。
紧急自救四步法
若不幸接触到毒液,要立即采取以下行动:
立即清洗: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部位。
冷敷缓解:进行冷敷以缓解红肿,每次冷敷10分钟左右。
避免抓挠:避免抓挠患处,防止感染扩散。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症状,第一时间到皮肤科就诊!根据医嘱外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止痒。还可以使用氦氖激光照射或者红蓝光照射治疗,以达到缓解疼痛、加速皮疹消退的目的。
四招预防,拒绝“虫”击
环境清洁:每周清理家中的杂草、垃圾,减少隐翅虫的滋生源头。
物理屏障:安装细密的纱窗,夜间减少开窗,睡前检查床铺是否有虫子。
外出防护:黄昏至夜晚是隐翅虫活跃期,外出时穿长袖衣物,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
温柔驱赶:如果虫子落在身上,用卡片或纸巾轻轻将其拂去,不要直接拍打。
小贴士:
隐翅虫皮炎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记住 “不拍、不抓、快冲洗”,夜晚关好纱窗,科学应对才能远离 “毒虫” 带来的困扰。
作者简介
李璇 枣庄市立医院皮肤性病科主管护师,兼任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枣庄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枣庄市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供稿:李璇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