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体重管理已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深入推进,科学减重更是备受瞩目。然而,在追求理想体重的道路上,许多人却忽视了运动损伤的风险,尤其是足踝等部位的损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科学运动减重的同时,有效防止运动受伤,特别是足踝损伤。
1、超重与运动损伤:足踝的沉重负担
超重人群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踝关节扭伤、足底筋膜炎、膝关节软骨磨损等问题较为常见。这是因为体重的增加会放大足踝等关节的承重压力。每增加1kg体重,跑步时踝关节承受冲击力会显著增加。这意味着,超重人群在运动时,足踝关节承受的压力远超正常体重者,受伤的风险也随之大幅上升。
2、运动前:足踝激活,为安全减重筑牢根基
在开始减重运动之前,进行足踝激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提高运动效果,还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足弓唤醒:脚趾抓毛巾练习,每组20次,激活足底肌肉;弹力带抗阻踝关节,15次/组,拉伸脚踝周围组织。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唤醒沉睡的足弓,增强足底筋膜的弹性和力量,为后续的运动做好准备。
动态稳定训练:单腿时钟平衡,单腿支撑,另一侧脚尖点“钟表”各点位;踝关节绕圈,顺时针/逆时针各10圈,润滑关节。这类训练能够提高足踝的动态稳定性,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减少在运动中因不稳定而导致的损伤风险。
3、运动中:下肢保护三原则,守护每一步的健康
在运动过程中,遵循下肢保护三原则,可以有效减少足踝等关节的负担,降低受伤的可能性。
落地姿势巧,膝踝都护好:脚掌着地时,要轻柔并保持关节灵活,避免僵硬着地;膝关节要自然弯曲,不要完全伸直,以减轻关节压力。正确的落地姿势能够有效缓冲冲击力,保护足踝和膝关节。
运动量适中,减负更轻松: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例如,步频可以保持在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且能持续的节奏;单次运动时间也不要过长,根据自己的体重和体能合理安排。控制运动强度在合理范围内,既能保证减重效果,又能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的关节损伤。
护具用得对,支撑更到位:髌骨带需卡在膝盖下适当位置,提供支撑但不过于紧绷;足弓支撑垫选择适合自己足型的,提供足够的支撑。正确使用护具能够为关节提供额外的支撑和保护,减少运动中的不稳定因素。
4、运动后:损伤预警与居家处理,及时应对潜在风险
了解运动后可能出现的损伤预警信号,并掌握正确的居家处理方法,对于减少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立即就医指征:踝关节肿胀持续不消退;足跟刺痛持续至次日清晨;膝关节弹响伴随卡顿感。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居家处理方案:急性扭伤:采用POLICE原则(保护+适度负重+冰敷+加压+抬高);慢性疼痛:温水足浴+跟腱滑动练习。正确的居家处理能够缓解疼痛,促进损伤的恢复。
5、特殊人群:因人而异的运动处方,科学减重更安全
对于不同BMI的人群以及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是科学减重的关键。
BMI≥28人群:优选水中运动,水的浮力可减少关节负荷;陆地运动选择椭圆机等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设备。这类运动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关节的负担,同时达到减重的目的。
糖尿病足风险者:运动后必须检查足底,重点观察易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运动袜,减少足部摩擦伤风险。对于糖尿病足风险者,足部的保护尤为重要,能够预防因小伤而引发的严重后果。
科学运动减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达到理想的体重,还能让我们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关注足踝健康,遵循科学的运动原则,让我们在减重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供稿:刘鹏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