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资料

减肥不当反伤胆丨2025体重管理年,你必须知道的护胆攻略

来源:管理员时间:2025-07-09

2025年“体重管理年”致力于全民参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改善超重和肥胖问题,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体重管理不仅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举措,也是维护胆囊健康的重要防线。

胆囊健康的重要性常被大家忽视,但它的功能不容小觑:胆囊储存并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胆囊出现病变,如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可能导致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甚至需要手术切除。数据显示,肥胖症胆囊结石发生率可达45%,高于普通人群的10%~20%,肥胖症症状性胆囊结石(symptomatic cholecystolithiasis, SC)及胆结石相关疾病(胆绞痛、胆囊炎、梗阻性黄疸及胆源性胰腺炎等)发生的风险亦高于普通人群,而快速减重者患病风险同样飙升!

体重波动:胆囊健康的"隐形杀手"

1、肥胖与胆囊疾病

BMI增高增加胆囊结石形成及其症状发生的风险:BMI增高与胆囊结石发生密切相关,与BMI<20kg/m²的人群相比,BMI>32kg/m²的人群胆囊结石发生风险增加6倍。肥胖者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易形成结晶,最终发展为胆结石。此外,内脏脂肪堆积会抑制胆囊收缩功能,进一步增加胆汁淤积风险。

2、快速减肥的隐患

极端节食或减重手术可能导致热量摄入骤降,迫使身体分解脂肪释放大量胆固醇,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和黏蛋白增加,胆盐和胆固醇比例失衡,胆盐代谢紊乱,导致胆汁淤积、胆固醇过饱和及结石形成。减重手术后胆囊运动受限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另一原因。减重手术后的体质量减轻可降低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但体质量急剧下降时(每周体质量下降>1.5kg),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明显增加。减重手术后6个月内,体质量快速减轻可导致30%患者出现胆泥淤积和胆囊结石。

3、体重反弹更危险

反复的“减肥-复胖”循环会加剧胆固醇代谢紊乱,使胆囊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炎症风险显著升高。

护胆行动指南:科学管理体重,守护胆囊健康 

1、减重速度要科学

在减重期间(特别是减重手术后)应稳定减重(每周减重<1.5kg),避免快速减重和体质量循环。避免极端饮食,能量密集型食物及食物脂肪含量过低均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

2、关键营养补充

饮食因素很早就被认为是胆道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饮食相关知识缺乏、高脂低蛋白低纤维饮食、进餐不规律、少喝水、营养过剩都可能与胆结石形成有关,而且高胆固醇饮食能够引起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固醇代谢紊乱、血浆胆囊收缩素水平降低、胆囊炎症等最终形成胆固醇结石。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高纤维、优质脂肪、低精制碳水),既能控制体重,又可减少胆汁胆固醇浓度。

3、运动激活胆囊功能

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代谢,促进胆汁排出。特别推荐餐后散步10分钟,刺激胆囊收缩。

4、高危人群早筛查

40岁以上女性、多次妊娠者、家族胆结石病史人群,建议每年腹部超声检查。若出现右上腹隐痛、油腻餐后腹胀,需及时就医。

体重管理与胆囊健康密不可分

体重管理年提醒我们:科学减重不是单纯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字,更是对全身器官的长期保护。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我们既能收获健康体态,也能让胆囊远离疾病威胁。护胆的关键,在于给身体一个“温和而坚定”的改变。

作者简介褚朋  肝胆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兼职副教授。从事普外科及肝胆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十余年,擅长肝脏、胰腺、脾脏、胆管的良恶性疾病的诊治及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各种腹壁疝、大隐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治疗,特别擅长微创技术在上述疾病中的应用。201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供稿:褚朋  审核:于春梅)

枣庄市立医院 ©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2184号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龙头中路41号(医院本部)、枣庄市新城武夷山北路(新城分院)
咨询电话:0632-3282676(工作时间)、0632-3288020(非工作时间)
预约分诊电话:0632-3690100、3690200
新城分院电话:0632-8076677
你是我们的第5691635位访客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1016号
技术支持:山东英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