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消化内科成功为患者L先生实施微创手术,一次性切除胃部和食管两处病变,赢得了一场“无声的生命保卫战”,为患者争取到了治愈的先机。
L先生因消化道不适来我院就诊,并接受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消化内科徐德亮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内镜诊疗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胃窦大弯侧的黏膜存在细微异常。他立即对病变部位进行了精准取样并送检。当退镜检查食管时,尽管在白光内镜下食管黏膜看似正常,但徐德亮主任医师并未放松警惕,果断切换到NBI(窄带成像)模式,对食管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正是这一严谨专业的操作,成功捕捉到了距门齿32厘米处一处仅有茶褐色细微改变的可疑黏膜。后续的病理检查结果令人震惊:L先生竟同时患有“胃窦中分化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
面对这一少见的同时性消化道双原发癌病例,我院胸外科与消化内科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专家团队经过充分评估,考虑到两处病变均处于早期且患者迫切希望保留器官功能,最终决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一先进微创治疗方案。ESD技术是消化道早癌微创治疗领域的“超级微创手术”,通过内镜操作能够精准剥离病变黏膜层,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完整保留胃与食管的结构和功能。
术前,通过放大内镜观察,确认两处病变均属于早期癌症表现。手术过程中,徐德亮主任医师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展开了一场高难度的“联合作战”。首先,针对胃窦的病变,团队精准实施了ESD手术,成功剥离病变组织,同时完整保留了胃的功能。随后,他们转向食管病变,沿着茶褐色黏膜边界逐层细致剥离,彻底清除了癌巢。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两处癌变组织均被完整切除,切缘无癌细胞残留。得益于微创技术的优势,L先生避免了传统开胸剖腹手术的痛苦。术后第3天,他便恢复流质饮食,不到一周便顺利康复出院。
此次成功诊疗,充分彰显了内镜技术在早期癌灶筛查中的关键作用,也凸显了医生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和精湛医术的重要性。正是先进技术与医生严谨细致的“双管齐下”,才避免了这两处隐匿癌灶被漏诊,从而抓住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高危人群,应将胃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45岁以后,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胃肠镜检查。临床数据显示,早期胃癌和食管癌患者经ESD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而晚期患者生存率则不足30%。
“早发现一秒,生命希望就多一分。”定期体检、早诊早治,才是守护健康的关键!
(供稿:消化内科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