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温来袭,在烈日下,你是否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心跳加速?又或是大汗淋漓后皮肤发冷、恶心呕吐?这些并非普通症状,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中暑警报!接下来,我们将用系统的医学知识,为你揭开中暑的层层面纱,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1.正常的人体体温调节机制是怎样的?
想要探究“中暑”这一烈日杀手,明白正常的人体体温调节机制是关键。
人体存在一个“智能恒温器”——下丘脑,时刻监测血液温度。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36.5℃-37.5℃),它会立即发出指令进行调节,平衡产热与散热。当环境寒冷时,下丘脑会通过命令肝脏、大脑正常运转,肌肉颤抖,分泌甲状腺激素等方法产生热量,同时减少出汗散热,让身体渐渐温暖;当环境炎热时,身体会通过加快呼吸,增加排尿和出汗蒸发加快热量散失,让身体凉爽下来。
2.中暑是怎样发生的呢?
核心矛盾:产热>散热
正常情况下,身体通过出汗、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保持体温稳定。但当环境又热又湿(湿度高→汗液难蒸发),或长时间剧烈运动/暴晒,身体产热速度会远超散热能力,导致体温飙升(通常>40℃)。
3.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中暑症状为头晕、口渴、大量出汗、高热、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甚至意识丧失。
4.如何预防中暑?
及时关注天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保持水分摄入,穿着合适的衣物;注意饮食,控制室内温度;使用防晒工具、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随身携带防暑药物等方法可以预防中暑。
5.发生中暑该如何应对?
(1)立即转移环境: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中。松开领口、腰带,脱去多余衣物,增加皮肤散热面积。
(2)快速物理降温(关键步骤):用湿毛巾反复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处。避免直接用冰水浇头,可能引发血管剧烈收缩,反而不利散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浸浴降温,用15℃~20℃的温水浸泡身体,快速降低核心体温。
(3)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神志清醒者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100-200ml,间隔5-10分钟。避免喝冰水、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昏迷者禁止喂水,立即将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并拨打120。
(4)监测与送医(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①体温持续>38.5℃(物理降温后未下降)。
②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③呼吸急促、心跳过快(>120次/分)或过慢(<50次/分)。
④皮肤干热无汗、面色发紫(可能为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
⑤在送医途中持续用冰袋降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记录体温变化时间点。
夏季中暑非小事,警惕头晕高热,及时降温补水,争分夺秒医治,方能保平安!
作者简介 时芬 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获“枣庄市立医院先进工作者”“枣庄市立医院优秀带教老师”称号。
(供稿:时芬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