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资料

面对基孔肯雅热,我们如何应对?

来源:管理员时间:2025-07-29

夏季炎炎,也是蚊虫快速繁殖猖獗肆虐的季节,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出现了一波我们不熟悉的由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疫情基孔肯雅热,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及以腕、踝、指趾等小关节疼痛。面对这波由蚊虫叮咬为传播媒介的基孔肯雅热,我们需要了解其特征、传染源、临床特征及预防治疗措施,了解到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且无人传人迹象,我们才能从容面对这波疫情。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蚊媒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 RNA 病毒,直径约 65nm。其名称源自非洲Kimakonde语中“Chikungunya”(意为“弯腰行走),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屈体的特征姿态。自1952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以来,截至2024年底该病已逐渐扩散至全球119个国家,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乃至温带的重要公共卫生威胁。

我国的疫情怎么样?

2025年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源头为一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截至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4014例,均为轻症病例。其中,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27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广东阳江市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7月25日,广州市越秀区杨箕社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社区居委会已对社区进行全面灭蚊作业。同日,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接获2例输入性基孔肯尼亚热病例报告,列为澳门2025年第3例及第4例输入性基孔肯尼亚热病例。尽管目前所有病例均为轻症,尚无死亡病例报告,但疫情在短短10天内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从7月15日报告的478例激增至7月19日的1873例,增长率达291%,凸显了该病极强的传播潜力。

基孔肯雅热是怎样传染的?

任何一种传染病,均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染人群。基孔肯雅病毒也不例外,包括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①蚊媒传播:主要传播途径为伊蚊叮咬,特别是白纹伊蚊(亚洲虎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雌蚊通过叮咬病毒血症期的宿主而感染病毒;

②母婴传播:孕妇在围产期后期(分娩前数天)感染病毒时,母婴传播风险高达49%。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可通过母乳传播。

③其他罕见情况下可通过血液传播或器官移植传播;实验室环境下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

易感人群:基孔肯雅病毒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发病。但对于>65岁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孕晚期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或出现并发症。

感染了基孔肯雅热,临床上有什么表现?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通常为3至7天。一般临床可分为三期:

①急性期(病程1-2周):表现为高热急袭,短时间内体温骤升至39-40℃,持续3-5天,表现“双峰热”(发热3-4天后短暂缓解,再次发热)。剧烈关节疼痛,以腕、踝、指趾等小关节为著,也可涉及肩、膝关节。腕关节受压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多伴关节肿胀,导致活动受限和特征性“屈曲姿势”。发热2-5天后,多在躯干和四肢伸展侧出现斑丘疹,少数患者手掌和足底出现瘀点样皮疹。常常伴有头痛、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全身肌痛等。

②亚急性期(病程2周-3个月):约40%患者关节痛持续存在,部分患者出现晨僵和关节活动受限。

③慢性期(病程一般>3个月):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感染基孔肯雅热,如何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二)对症治疗

1. 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体温超过38℃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剂量:成人每次500-1000mg,每日不超过4000mg;儿童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2.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轻中度疼痛:可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对症处理;重度关节痛:短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

3.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一)防蚊灭蚊:做好环境防蚊

1.清空闲置盆、罐、桶、轮胎等容器积水;填平树洞、竹洞、洼地,避免留有积水;清理家中死角部位的积水。

2.家中水养植物每周彻底换水1次,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宠物饮水碗及时清空积水,家中鱼缸要有活鱼游动。

3.水缸、水池等储水容器要盖好盖子,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废弃瓶罐形成积水。

4.安装好纱门、纱窗,蚊帐严丝合缝;适时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杀灭成蚊。

5.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白纹伊蚊因适应稍冷环境,已成为温带地区传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则在热带地区占主导。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清晨和傍晚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浅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二)旅行防护

前往流行地区前查询目的地疫情;从疫区归国后12天内自我监测体温,出现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三)医疗系统应对

1.对于发热伴关节痛、皮疹患者,尤其有疫区接触史者,应立即就诊并主动提供暴露史。医务人员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对于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防蚊隔离至发热消退(通常5-7天);对于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症高危人群,建议住院观察。

3.如果条件允许,医疗机构要执行“逢热必检”策略,采用多重PCR检测,及早诊断基孔肯雅热,积极治疗。

基孔肯雅热作为全球新发传染病威胁的代表,其防控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应积极参与,共同构筑社区防线。正如佛山市疾控专家所强调:“防控基孔肯雅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第一道防线。”

专家简介

董民 主任医师,感染疾病科二病区负责人,济宁医学院兼职教授。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进修。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耐药监测与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公共健康与艾滋病防治协会临床治疗协会常务委员、枣庄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枣庄市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主任。擅长诊治感染性及非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细菌真菌支原体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布氏菌病、手足口病、恙虫病、艾滋病及艾滋病所致机会性感染等疾病。 

(供稿:董民   审核:于春梅)

枣庄市立医院 ©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2184号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龙头中路41号(医院本部)、枣庄市新城武夷山北路(新城分院)
咨询电话:0632-3282676(工作时间)、0632-3288020(非工作时间)
预约分诊电话:0632-3690100、3690200
新城分院电话:0632-8076677
你是我们的第5691635位访客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1016号
技术支持:山东英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